close

  大學該不該排名?這問題就如同於升學過程中是否要有測驗,以及有測驗時,又如何進行測驗?若單以二分法來說,我反對。以尚有商量、檢討空間來說,這東西又反而必須存在。何說?

  以教育理論來說,測驗存在的目的是要做為學習成效檢驗。撇除課堂,這些測驗便是指相關績效檢驗。畢竟注入了資金、人力、時間,如果沒有一個監督或檢驗機制,那人往往就會怠惰。然而很明顯,每個人都不一樣,也總有無法成功適應考試體系者。無法適應考試的人,該怎辦?
  早些帶著達爾文演化論來說,就是「適者生存」。適者生存,最大好處就是精英會絕對存在。然而,敗者看似區居黑暗一隅,但當他們遭到欺壓、歧視,最後加以反撲時,這等力道,是會非常可怕。
  歷史上,反撲力量的驚人其實不計其數。國共鬥爭的結局,大家一定很清楚。一戰後針對德國所做「懲罰」也是。
  於是後續的教育,伴隨政治或軍事演進一般,針對這部分也做出了調整。試著將教學與考試進行調整,以盡可能符合「大多數人」的導向。大部分人是指多少人?就我所知,起初這個比例大約就是過半。不過隨著時間推進,追求這個比率也愈來愈高,大約來到了75-80%。儘管如此,有時仍是飽受批評。說了這些,回到話題──大學排名是否該存在?

  我們來檢視現有比較有名的大學排名機制:QS、THE、ARWU等。這些大學排名當然不外乎會加以檢視學術研究這部分。除了ARWU外,也包括校務相關評鑑。老實說,因為前兩者是英語系國家、英文系統,這使得政大本身非常吃虧。政大於國內是首屈一指的「人文大學」。這點可說眾所皆知。著重文法商最大弱勢便是──這往往是用中文教學及研究的學術理論。除了外語學院,不少課程雖然也用英文原文書,問題是,不找中譯本而直接逐字逐句硬上的學生又有多少?我們使用中文教學、用中文研究,結果由一個使用英文的單位來加以評比?最後拿了不好看的名次,卻是要大家也一起英文化?

  語言怎麼是如此糟蹋?有點無法無天且本末倒置耶。
  唉。

arrow
arrow

    Marc 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